春分后,春阳之气上升快,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激素分泌增强,情绪波动也大,加之气温经常骤变,容易导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,诱发高血压、心脏病以及眩晕、失眠等症。另外,春分后雨水增多湿度大,体弱者易生病,旧疾也容易复发。加之各种细菌、病毒繁殖较快,各种传染病也多发。所以,春分时节一定要做好顺时养生,重在养肝,疏肝解郁,调整胃气,保持脏腑的阴阳气血平衡和功能旺盛。
《黄帝内经》提出“五脏应四时,各有收应”,春分昼夜平分,阴阳平衡,是最宜调理体质的节气之一。
春分时节肝阳、肝火、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,而阴血相对不足,为防止肝病复发。在饮食、起居、精神等方面都应顺应肝之特性,使肝气条达,气血流畅,五脏平和,才可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。
传统中医认为:春分时节木旺土衰,养生宜疏肝火而养脾胃。
春分艾灸最佳穴位——
肝俞:在背部,当第9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肾俞: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,当第2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三阴交:小腿内侧,踝关节上三寸。对于妇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。
足三里:在小腿前外侧,当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(中指)。
气海:位于腹部正中线,脐下1.5寸。气海一穴暖全身,帮助体质虚弱者恢复阳气。关元穴:脐下三寸处(四指横放即为3寸)。
大敦穴: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。艾灸大敦穴可以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,可使您头脑清晰,神清气爽。
行间穴:“行间穴”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。
春天肝火盛,会导致牙痛、腮帮子肿、口腔溃疡、鼻出血、舌尖长泡等症,这表明火已经从肝经进入到心经,多艾灸“行间穴”,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。
疏肝泄肝火可以着重灸:肝俞,期门,太冲;
春分时节,肝气生发,肝阳易升,容易引起头昏、头晕、失眠、焦虑、抑郁等症,肝木生发太过,克伤脾土,则可产生一系列的胃肠道问题。
脾胃是人体的“后天之本”,乍暖还寒,加之春季所对应的肝木之气生发太过,极易出现胃寒、胃胀、胃痛、腹胀、腹泻等脾胃病。
养脾胃则着重调理:脾胃俞,中脘,足三里。
春分养肝护肝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:多喝水以防止毒素损害肝脏;少饮酒以利于肝脏阳气升发。饮食方面,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,如:葱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芥末等,少吃性寒食品,如:黄瓜、茭白、莲藕等。最重要的还是要走出户外,适量运动,放松全身,敞开心扉,让明媚的阳光照进自己的内心,照亮全身的每一个细胞。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,与世间一切真善美绝缘,那就不用谈养生了。
《黄帝内经.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。”春分过后,昼愈长,夜愈短,阳气日盛,阴气日衰。人应该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,天人合一,做好节气养生,疏肝健脾,培补阳气,排出毒素,预防保健,实现身心健康。
真美之光·春分养生方案
核心:疏肝健脾 · 平衡阴阳 · 焕活春颜
一、【饮食简法】
晨起清肝:菊花3g+枸杞5g泡水,加蜂蜜1勺,空腹饮用。
午间健脾:茯苓山药粥(茯苓10g+鲜山药50g+小米30g),佐凉拌香椿芽。
傍晚滋阴:银耳百合羹(银耳15g+百合10g+梨1/4),撒桂花增香。
二、【穴位能量】
晨醒疏肝:按揉太冲穴(足背1-2跖骨间)3分钟 + 刮拭肝经(大腿内侧)5次。
调和脏腑:艾灸三阴交(内踝上3寸)30分钟,调和肝脾肾。
三、【时辰养颜】
⏰ 7-9点:拍打大肠经(手臂外侧),促排浊焕肤。
⏰ 15-17点:喝玫瑰陈皮茶(玫瑰5朵+陈皮3g),解郁亮肤。
四、【动静合一】
晨练:八段锦「双手托天理三焦」+「摇头摆尾去心火」,各做6遍。
夜修:静坐观呼吸,默念「嘘(xū)」字诀疏肝,持续10分钟。
五、【经典提示】
《黄帝内经》春分养生诀:
“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。”
—— 披发宽松衣,散步庭院,令肝气舒展,容颜自华。
✨ 春分七日焕新计划:每日选2项执行,内外同调,美由内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