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冬季气温变化大,部分地区还有极端天气事件,再加上各种流感病毒、支原体肺炎、荨麻疹等等来势凶猛,提醒大家今年的“三九”要慎重对待!
“数九寒天,冷在三九”。“三九”是一年中气候最为寒冷的时候,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体,都开始进入阳气微、阴气盛的状态,人体抵抗寒邪的能力下降,感冒、鼻塞、咳嗽、胃痛全都找上门,颈肩腰关节疼痛、手脚冰凉……各种问题复发或加重,因此古语有云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,此时顺时养生极为重要。
三九天是阴极之时,同时也是阳气初生之时,此时调理某些寒性问题,可最大限度的鼓舞阳气,驱散体内寒气,调整阴阳,增强体质,将这种初生阳气巩固在体内,从而从而提高机体的御寒和抵抗能力,提高人体免疫和对气候的适应力,为下一年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
这正是《黄帝内经》提到的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。《内经》中也讲到,天人合一,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,生于春,长于夏,收于秋,而藏于冬。
“夏症”指的是一些体弱者易患春夏发作的慢性衰减性症状,如过敏性鼻炎、支气管哮喘、经常性感冒、急慢性气管炎、慢性咳嗽、慢性咽炎、慢性胃炎、结肠炎、颈肩腰腿痛、肠功能紊乱、病毒性肝炎、尿路感染、甲亢、复发性口腔溃疡,以及美尼尔氏病、癫痫、汗证、红斑狼疮等常在夏季好发或加重的症状。
由于“夏病”多兼有暑热或暑湿,一般只能治标,或清暑热,或化暑湿;又因夏季患者常饮食减少、舌苔黄腻,不能服食补益药物,而中医养生又非常重视扶助正气,依靠人体自身能量外驱邪气。因此,欲使夏季疾病除其根,最有利的方式就是在冬季滋补。
在三九天艾灸,夏症冬防冬养,冬症冬养冬调,利用全年最冷、阳气初长的三九天,根据体质,在对应穴位进行艾灸,帮助体内元阳蓄积,以达到灸养灸疗的效果。
最冷时节,身体面临重重考验,要注意调养这些器官!
1、血管遇冷易变脆
冬天是心脑血管的“魔鬼季节”,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痉挛,血压波动性增大,导致脑出血、脑梗死等增多。三九天注意头颈防风保暖,戴帽子,围围巾,加强保暖。
2、心脏最怕温差大
冬季室内外温差大,一进一出很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,出现急性心肌缺血,诱发心绞痛,甚至心肌梗死。出门注意防寒保暖。
3、鼻子病菌易入侵
鼻黏膜的黏液分泌在冬季会减少,鼻子的“屏风”作用也会减弱,导致有病菌的空气直接进入肺内,增加了呼吸道感染几率。三九天可以戴好棉质口罩,保暖的同时还能减少飞沫传播感染几率。
4、耳朵御寒能力差
耳朵、鼻子、手、脚都处于神经末梢,血流量少,到了寒冬格外怕冷。如果耳朵暴露在外,甚至会有“冻得头疼”的感觉。
5、雾霾瘴气最伤肺
冬季清晨雾气浓厚,寒冷、干燥的空气经过肺才能进入人体,此时不加以防护,很容易诱发咳嗽等呼吸道疾病,还可能落下病根,导致来年复发。
6、脾胃代谢会变慢
冬季是脾胃病的高发期。天气寒冷,胃本身就有些倦怠,如果食用过冷、过生、过硬的食物,会给胃带来额外负担。
可以坚持做做脐灸,连做7天休7天,坚持1个月为一个周期,艾的热力与草本药力的结合,可以让脾胃动力十足,加快代谢。
7、前列腺怕冷会发炎
受凉是诱发前列腺炎最常见的原因。低温下,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会显著增强,使前列腺腺体收缩,容易造成慢性充血,导致尿道内压力增加。
8、肾怕虚寒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肾脏为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。”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。那三九补的是什么呢?其实就是以“补肾”为主!
很多女性一到冬天,就会出现手脚冰凉、腹痛喜温、月经紊乱等不适症状,其实就是身体血虚血瘀的表现。
虚寒证的病机是阳气虚衰,也就是阳气的推动和气化功能不足,致使身体不能维持恒温,气血运行速度变慢,出现血虚血瘀等症。
可以艾灸:大椎、膈俞、肾俞、中脘、足三里、神阙、关元、血海、三阴交。
调理冬季常见慢性问题,如呼吸道问题、肠胃问题以及肩颈腰腿疼痛,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。
重点调理亚健康状态,如失眠、神经衰弱、焦虑、疲倦、头痛等免疫力低下的亚健康人群,也可防病保健。
强身健体:改善畏寒怕冷,容易感冒,手脚冰凉等症状,对夏季已做过“三伏灸”的人群,还有巩固和加强疗效的作用。
中医养生讲究天、地、人三因制宜,三九天,正是调节体内阳气的好时机,此时抓住天时进行调理保健,更能发挥灸疗强大的活血、暖身作用,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,调整全身的气血经络,对冬季常见问题有很好的预防和养护之效。